2012年2月23日

可用性創新(2) ─ 重視腦容量

(via sheilapic76, CC License)
 你還記得哪些?  
2012台灣總統大選過後至今才1個多月,你還記得哪些候選人的政見嗎?若問我記憶所及,除了「黃金十年」、「非核家園」這些主標語之外,對內容我能進一步展開的僅有宋楚瑜先生提出的三中政策 ─ 照顧中產階級、中小企業、中低收入戶族群。好的口號確實能幫助推廣與記憶,而若想讓目標對象在有限時間內理解更多資訊並形成印象,秘訣便是對材料做整合式的分組。想親身感受分組對記憶的幫助,你可以做做下圖的小測試:


 腦容量與塊組記憶 
美國心理學家Miller,曾提出人類短期記憶的容量為7±2單位,「單位」可以是字元、單字、多位數、特殊詞。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,人每次只能記住上限為9的單位量,但若將材料進行分組,你能記入的資訊量就會變多,這便是塊組記憶Chunking﹚;上圖的Test2就將12位數字分成3組,減輕數量負擔。進一步,若釐清各單位間的關聯性做整合,藉助人腦的習慣與長期記憶,還能提升記憶的效率;如圖中的Test3,便利用了我們平常對於樂透彩號的分組印象,別忘了習慣是排在首位的。

 分組減輕大腦負擔 
分組」對改善網站的可用性處處受用,重點在透過分類幫使用者整合好網站內容,留意使用者一次能接收多少的資訊量。所以,先將拜訪你網站的使用者分類、替他們欲找尋的內容進行分類、將網站的功能分類、把網站的連結層級做好分類,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拜訪者能遇到最少阻礙地完成任務。同時還要留意過多的分組反而會讓訪客眼花撩亂,因此你還能參考另一簡易的原則 ─「事不過三」法則...

一鼓作氣,再而衰,而竭」  ─《左傳》


 事不過三符合惰性  
事不過三就是凡事不做超過三次,在處事態度及原則上,中國文化受數字「三」的影響非常微妙。也許中國自古將三視為的數字,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人們事不過三的行動準則,俗諺也有:再一、再二、不再三。這下好了,一方面人腦有慣性、一方面腦容量有上限,乾脆就讓它事不過三吧!來看看這法則怎麼應用在網站上:
(via 無名小站)
你一定對上圖這種首頁不陌生,用來彰顯訴求的首頁,常用的便是事不過三法則。把網站的重點功能濃縮、整合成三大類來與使用者溝通,較能收到好的成效。也有些網路服務,主打功能是改善某項行為流程,建議把這類流程簡化成三步驟以內。例如相簿服務可以將動作流程拆解為三步驟:照片上傳拖曳排列編輯,流程越短對任何人都越容易快速上手
【注意】有時僅參考值,意義在精化、縮短,並非用二或四就不可行。


注意到上圖的Facebook各操作區功能分組,也有意無意地符合「事不過三」原則了嗎?最後就運用此法則,對網站規劃再提出三點建議:
  1. 網站的註冊流程不要超過三步 → step1、step2、step3,done!
  2. 網站的連結層次不要超過三層 → 連來連去不怕迷路嗎?
  3. 網站的主代表色不要超過三種 →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看了是否眼花撩亂呢?
若處處留心人的慣性與限制,則處處都能做出改善,僅用上列三點,拋磚引玉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