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0月27日

社群是產品的一部分

(Credit: Evil Milk)
Google+剛問世不久時網路上便流傳這張趣圖,各媒體調侃Google+為"Sausage Fest",意指當時Google+組成有87%為男性,男多女少導致多數潛在客群對這新社群網興趣缺缺;反觀Facebook男女比約各半,比例健康許多。這雖然只是玩笑,卻恰好點出社群網站的產品特性   ─社群是產品的一部分

我不是要強調品牌形象、社群經營等大議題,而是指在產品規劃階段、找區隔市場的時候,就得把你會吸引到的客群考慮進去,甚至在訂定行銷策略時改變不同族群的推廣順序,因為加入產品服務的族群,自身也會成為使用者體驗的一部分。正是因為Web3.0社群概念的成熟,迫使我們必須調整產品思維。

過去的產品概念包含核心產品有形產品附加產品心理產品四個層次。例如服務業懂得經營附加的產品服務,品牌廠懂得透過品牌形象創造加值的心理產品,但在Web3.0的時代,消費者行為改變使這樣的產品概念已不足確保產品競爭力。社群的成型對產品與品牌形象會有持續性的影響,所以要將產品概念完整地表述,應該會變這樣的五層結構:


在網路產業尤其明顯,各種服務爭相增添社群功能,讓使用者可透過人際關係來加值,得到更豐富、更有趣的使用者經驗。例如Amazon電子書的社群標記(by Mr.Jamie),主打能跟朋友分享閱讀過的段落,於是朋友便可能影響你是否消費。值得留意的是,不同社群本質之間是否兼容並蓄?當你好不容易替產品經營出一個主要社群之後,產品形象與氛圍可能因此定型,例如PTT論壇,便孕育出鄉民這樣的特色社群,也因此左右內容的風格走向。


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。」  ─ 孟子 


上週六我在一場講座聽EZTABLE執行長陳翰林 的經驗分享,他便提到EZTABLE目前選擇配合的餐廳多是走中高階路線,因為網站合作餐廳群的質感與服務品質,本身就高度影響EZTABLE的產品形象和使用者體驗,漸漸他們也發現經營出一主力客群是貴婦路線,正是所謂社群左右產品,有時就只是社群會與產品的體驗、形象連結,這麼直接。先不討論經營複數社群的難易度,專注發展本身並非壞事,本文是為凸顯社群對產品規劃的重要性,故稱社群是產品的一部分

註:社群還會影響行銷與商業模式,接下來的文章我會分享行銷ABCDE雙邊市場模型,若您看了文章心有所得,請不吝回饋分享,我會更有動力撰文!

2 則留言: